——書接上回——
到了趙煦十七歲那年,按祖制本應是高滔滔還政于他之時,然而,權(quán)力的寶座似乎對她有著難以割舍的吸引力,高滔滔依舊緊握朝綱,積極地聽政,不肯有絲毫松懈。
朝霞映照著金碧輝煌的宮殿,卻難以驅(qū)散那股壓抑的氣息。每日早朝,眾大臣紛紛踏入大殿,他們的步伐沉穩(wěn)卻帶著一絲猶豫,目光不時地投向那高高在上的太后寶座。
高滔滔端坐其上,面容嚴肅,眼神銳利,仿佛能洞察每一個臣子的心思。大臣們有事先奏,無一不是先經(jīng)過她的手,有宣諭也必聽她之言,整個朝堂之上,她的聲音如同鐵律,無人敢輕易違抗。
趙煦坐在龍椅上,目光陰郁,雙拳緊握,指甲幾乎嵌入掌心。他看著高滔滔那掌控一切的模樣,心中如同被千萬根針扎般疼痛。
他渴望親政,渴望掌握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然而現(xiàn)實卻如同一道無形的枷鎖,將他牢牢束縛。每一次朝議,每一次決策,他都被置于旁觀者的位置,這種無力感讓他憤怒,讓他怨恨。
盡管高滔滔和大臣們似乎完全沒有考慮到趙煦的感受,但他們并未放松對他的教育。高滔滔精心挑選了呂公著、范純?nèi)?、蘇軾和范祖禹等人為侍讀,這些人皆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士,她希望他們能引導趙煦走上正道,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jīng)義的皇帝。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趙煦都會被召至書房,面對著一卷卷厚重的史書和經(jīng)義,他的心中充滿了抗拒。
呂公著等侍讀們輪番上陣,用他們那激昂的言辭和深邃的智慧,試圖點燃趙煦對學問的熱情。
然而,在趙煦的眼中,這些文字仿佛變成了一把把鋒利的刀,每一刀都切割著他那顆渴望自由的心。
書房內(nèi),燭光搖曳,映照出趙煦那張稚嫩卻已布滿愁容的臉。他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望向窗外那自由的天空,眼神中充滿了對權(quán)力的渴望和對束縛的抗爭。
在這緊張激烈的權(quán)力斗爭中,趙煦的內(nèi)心如同被烈火煎熬,他明白,自己必須找到一條出路,一條能夠掙脫束縛、掌握自己命運的路。
元祐八年八月,酷暑的熱浪似乎預示著即將來臨的風暴。趙煦,這位年輕的帝王,在暗處精心布局數(shù)年,終于讓他的下毒計謀逐漸顯現(xiàn)成效。
高滔滔,這位曾權(quán)傾一時的女人,此刻正躺在華麗的寢宮之中,面容憔悴,氣息奄奄。她的四周,是侍女們焦急而慌亂的身影,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藥味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恐懼。
趙煦站在寢宮之外,透過雕花的窗欞,冷冷地注視著這一切。他的眼中沒有絲毫的憐憫,只有深藏不露的決絕與野心。
這幾年來,他不動聲色地在高滔滔的飲食中摻入微量卻致命的毒素,每一次都小心謹慎,不留痕跡。而今,終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元祐八年九月的一個清晨,秋風初起,高滔滔在痛苦與不甘中結(jié)束了她漫長的一生。
消息傳出,整個皇宮為之震動。趙煦的臉上卻浮現(xiàn)出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他知道,這一刻,他等待了太久。
親政之后,趙煦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他的行動。他迅速召回了王安石變法時期的重要人物章惇,這位曾因變法而飽受爭議的能臣,如今成了趙煦手中最鋒利的劍。
親政后的次年,趙煦毅然決定改元“紹圣”,以此表明他紹述先王之志、復興變法的決心。
在朝堂之上,趙煦頒布了一系列旨意,追謚王安石為“文”,并大力打擊那些曾反對變法的元祐大臣。
司馬光死后這位曾一度被視為朝中楷模的賢相,被趙煦無情地追貶,其聲譽與功績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而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也未能幸免于難,他們被貶謫至偏遠之地,飽受流離之苦。
更為驚人的是,趙煦竟直指高滔滔“老奸擅國”,不僅廢除了她生前的所有榮譽與稱號,還剝奪了她家族應有的待遇。
這一舉動,無疑在朝堂內(nèi)外引發(fā)了軒然大波,朝臣們或震驚、或憤怒、或恐懼,整個朝廷籠罩在一片緊張而壓抑的氛圍之中。
趙煦站在高高的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下方群臣的反應。
趙煦端坐于金碧輝煌的龍椅之上,眉宇間凝聚著不為人知的怒火與決心。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滴水成冰。
大臣們低垂著頭,不敢直視這位年輕帝王那雙閃爍著復雜情緒的眼睛。有人小心翼翼地邁出一步,聲音中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請示道:“陛下,關(guān)于那些被貶謫的舊黨官員,是否考慮予以赦免,以示陛下寬宏大量?”
趙煦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仿佛烏云蔽日,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那是對過往冷遇的無聲抗議。
“赦免?”他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中擠出:“他們曾幾何時,對朕視若無睹,甚至以‘以母改子’之名,妄圖動搖國之根本。如今,僅憑一言便想獲得寬恕,天下哪有這等好事!”
朝堂內(nèi)一片死寂,連呼吸聲都似乎被壓抑到了極致。
趙煦站起身,龍袍隨風輕輕擺動,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回響,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傳令下去,對于那些冥頑不靈、執(zhí)迷不悟的舊黨余孽,不僅他們本人,連同九族,一律按律問斬,絕不姑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響起一片倒吸冷氣的聲音。大臣們面面相覷,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趙煦決絕態(tài)度的震驚,也有對即將掀起腥風血雨的恐懼。
與此同時,趙煦在新政的道路上大步流星,重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他們?nèi)缤h利的刀刃,切割著舊有的腐敗與惰性。
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一系列王安石變法的精髓被逐一恢復,農(nóng)民的臉上漸漸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似乎也重新煥發(fā)了生機。
而在邊疆,趙煦更是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戰(zhàn)略眼光。他下令在沿邊諸路構(gòu)筑起一道長達千余里的堅固防御工事,如同一條巨龍蜿蜒,守護著這片遼闊的土地。
工地上,人聲鼎沸,鐵錘與石塊的撞擊聲此起彼伏,每一聲都敲打著敵人的膽寒。另一邊,戰(zhàn)火重燃,趙煦親自督戰(zhàn),指揮若定。
戰(zhàn)場上,箭矢如雨,馬蹄轟鳴,兩軍對峙,生死一線。趙煦騎在高頭大馬上,目光如炬,他手中的令旗一揮,頓時戰(zhàn)鼓雷動,宋軍如潮水般涌出,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斗。
刀光劍影中,趙煦的身影顯得格外堅毅,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百姓的安寧,這場戰(zhàn)斗,必須勝利!
雖然消滅了“元趙國”,收復了北方大半的河北之地,勝利的歡呼聲尚未散盡,但朝廷的財政卻如冬日里被寒風侵襲的燭火,搖曳欲滅。
浩大的軍費開支,像是一只無形的巨獸,吞噬著國庫中每一枚珍貴的銅錢,加重了本已不堪重負的財政負擔。戰(zhàn)場上留下的輝煌,轉(zhuǎn)瞬之間化作了朝堂之上的愁云慘霧。
趙煦,這位年輕的帝王,眉頭緊鎖,目光如炬,他深知,勝利只是暫時的喘息,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于是,他毅然決然地派出了將軍王愍、王贍、王厚等人,如同三把鋒利的劍,直指邈川與青唐。
戰(zhàn)鼓擂響,鐵蹄轟鳴,王愍等人率領(lǐng)大軍,如同狂風驟雨般席卷而來。邈川城下,箭矢如雨,城墻上的守軍紛紛倒下,血染紅了大地。
而青唐城內(nèi),唃廝啰政權(quán)的主宰瞎征,望著城外如潮水般涌來的敵軍,眼中閃過一絲絕望。
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瞎征最終選擇了投降,青唐的旗幟在風中緩緩降下,宣告了這一政權(quán)的終結(jié)。
戰(zhàn)后,趙煦以青唐之地設置鄯州,以邈川設置湟州,兩地百姓在趙煦的仁政下逐漸安居樂業(yè),但朝堂之上的氣氛卻并未因此緩和。
趙煦的心中,有著更為宏大的目標~~攻取燕云十六州,這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寶地,也是北方邊疆的屏障。
然而,命運似乎并不打算讓趙煦如愿以償。在籌備攻取燕云十六州的緊要關(guān)頭,趙煦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一天深夜,皇宮中傳來噩耗,趙煦最疼愛的幼子趙茂夭折了。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趙煦瞬間蒼老了十歲。他緊閉雙眼,淚水無聲地滑落,內(nèi)心的悲痛如潮水般洶涌而來。
緊接著,揚國公主也突然暴病死去。這位公主自幼聰明伶俐,深受趙煦喜愛。她的離世,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再次刺進了趙煦已經(jīng)千瘡百孔的心。
趙煦站在公主的靈柩前,目光空洞,臉色蒼白,仿佛整個世界都失去了色彩。這些事,對趙煦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趙煦病重,幾個月以后趙煦在福寧殿崩逝。
由于趙煦無子,加上玄宋皇室嚴氏的被打壓無法崛起,眾臣和世家擁立趙煦的弟弟趙佶為皇帝,歷史中北宋第八位皇帝,現(xiàn)在是北宋第二位皇帝,次年,趙佶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