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遼西國史!”徐可看完斥候從徐無城帶回來的竹簡,不由大驚失色。
追述往事,敘其國史,以作為后人治世的借鑒,一直是士大夫認為不朽的盛事。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弒殺君主齊莊公,當(dāng)時記錄國史的太史簡便在史書上記錄下:崔杼弒其君。崔杼為了掩人耳目,便將太史簡殺掉。
太史簡的二弟繼承太史的職位后,亦是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又殺掉了二弟。三弟繼承兩位哥哥的官職后,仍然死不悔改,在史書上記載:崔杼弒其君。
到了此時,崔杼知道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事實,方才止住不殺,其弒君之事由此流傳后世,為千夫所指。
在崔杼殺害太史簡以后,齊國還有南史氏記錄國史,擔(dān)心正義不申,執(zhí)簡入齊都,想要記錄其事。只是由于崔杼已止不殺,方才返回南境。
其后先漢太史公司馬遷,遭遇宮刑,以一腔激憤之氣,為王公大臣作傳,販夫走卒、刺客游俠亦入其中,一部《太史公書》流傳千古。
數(shù)千年來,正是由于史家前后相繼,諸夏方才有鑒可見,在治國施政過程中減少失誤,從而一步步壓倒周邊諸胡族,成為天下共主。
徐可放下手中竹簡,心中卻升起了對陽裕的崇拜之情。寫出遼西國史,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段部重武備而輕文略,沒有古籍可供借鑒。自己記載一些人物概要,已是竭盡全力。然而相比于這些書簡,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徐可正在感嘆,卻見振武將軍張伯辰走了過來,不由施了一禮道:“將軍。”
張伯辰擺擺手,指著書簡:“陽太守讓斥候帶過來的東西,想必還是有點用處的,跟我好好說道說道,上面都寫了些什么?!?p> 斥候從徐無城將竹簡帶過來,右長史徐可花費了數(shù)日方才看完。張伯辰有心詢問,卻見對方看的津津有味,也不好打擾他,如今見他終于將書簡看完,再也忍不住好奇地問了起來。
“這些書簡中,記載的乃是整個遼西的部族源流以及段部興亡得失,將軍看完此書,便可將整個段部往事掌握在手中。陽太守不愧是國士,可惜不得遇明主,其治國之道若被采納,遼西又豈有今日?”
張伯辰從徐可的話中得知,鮮卑脫胎于烏桓,為烏桓別種。而烏桓早在漢武帝時期,便被遷入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塞外,為漢藩籬,偵查匈奴動靜。
而在東漢末年,烏桓大人丘力居勾結(jié)中山太守張純叛亂。丘力居死后,其侄蹋頓更是統(tǒng)領(lǐng)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與袁紹結(jié)盟擊破公孫瓚。
想那公孫瓚為幽州刺史,手下“白馬義從”乃是天下有名騎兵,最終仍舊免不了被擊破的命運。
曹操官渡之戰(zhàn)擊敗袁紹后,為了安定北方,為南下江左創(chuàng)造條件,親自率軍追殺蹋頓至白狼山,殺傷二十萬余人,余下十余萬落被遷移到內(nèi)地。雖然還有殘留勢力,卻已經(jīng)無法阻擋鮮卑各部崛起的步伐。
首先崛起的是慕容家,當(dāng)初遼東公孫淵恃遠不服,自立為燕王,與此時慕容皝一般無二。然而魏明帝曹睿派遣司馬懿千里奔襲,只用了一百天便徹底平定公孫淵。慕容家祖先莫護跋因為出兵幫助司馬懿,被封為率義王,慕容部因此有了崛起的資本。
張伯辰還了解到,由于司馬懿平定遼東的功績,其孫司馬炎建立西晉后,還譜寫了一首《征遼東》的歌,作為皇帝祭祀祖先時所用。
征遼東,敵失據(jù),威靈邁日域。公孫既授首,群逆破膽,咸震怖。朔北響應(yīng),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想想真是諷刺,當(dāng)日公孫淵稱燕王,司馬懿出兵平叛,百日而定。慕容家不過在旁搖旗吶喊,作為站隊的資本。
如今慕容部勢力日強,經(jīng)過莫護跋、木延、涉歸、慕容廆四代披荊斬棘,終于在慕容皝即位之后,開始向外擴張。即便他自稱燕王,與當(dāng)初公孫淵一般無二,然而司馬懿的子孫已經(jīng)躲到了江南茍延殘喘。
依照張伯辰的估計,即便慕容皝自稱燕王的消息傳到建康,東晉朝廷恐怕也會承認這個既定事實。在石趙的壓迫之下,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哪怕這個朋友并不那么忠誠,有事沒事便在背后搞搞小動作。
相比于慕容部,段部對晉室就要忠誠的多了,甚至這種忠誠已經(jīng)變成遼西的一種國策,在歷代首領(lǐng)中貫徹下去。
慕容部乃是由鮮卑部落聚集而成,其主體上還是以鮮卑人為主。而段部第一代首領(lǐng)段日陸眷不過是個家奴,能發(fā)展到割據(jù)遼西與諸部爭雄,卻與慕容部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
張伯辰在聽右長史徐可講解的過程中,隨手翻起了竹簡,只見其上記載:
日陸眷,因亂被賣為漁陽烏丸大人庫辱官家奴。諸大人集會幽州,皆持唾壺,唯庫辱官獨無,乃唾日陸眷口中。日陸眷因咽之,西向而拜曰:愿使主君之智慧祿相,盡移入我腹中。其后漁陽大饑,庫辱官以日陸眷為健,使將人詣遼西逐食,招誘亡叛,遂至強盛。
想當(dāng)初日陸眷被人當(dāng)作奴隸,賣到漁陽烏丸首領(lǐng)家中。作為一個家奴,即便主人把唾液吐入他的口中,也要咽入腹中謝主隆恩。這樣一個人,因緣際會,只憑借主人給予的一點人馬,便在遼西發(fā)展壯大。
日陸眷去世以后,弟弟段乞珍繼承了哥哥的爵位。這種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也為段部的持續(xù)動|亂埋下了伏筆。
段乞珍有兩個兒子,段務(wù)目塵與段涉復(fù)辰。段務(wù)目塵時,中原開始大亂,他與幽州刺史王浚結(jié)為親家,段部從此開始進入擴張道路。正因為此,被晉室封為遼西公、親晉王。只是可惜,段務(wù)目塵早死,兒子段疾陸眷承襲遼西公的爵位。
疾陸眷雖然即位,受叔父段涉復(fù)辰所迫,為了解決爭端,不得不劃地分治,將領(lǐng)土一分為二,自領(lǐng)遼西本土,將北平郡封予叔父。以此為資本,段涉復(fù)辰得到晉室廣寧公的封爵。
疾陸眷死亡的時候不過二十余歲,諸子年幼。段涉復(fù)辰繼承遼西法統(tǒng),卻遭到了疾陸眷之弟段匹磾?shù)姆磳?。二人率兵相攻,段部的勢力由此遭到削弱。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挑起二人爭端的卻是疾陸眷的從弟段末波。
當(dāng)涉復(fù)辰擊敗段匹磾之后,段末波殺掉叔父涉復(fù)辰,成為段部的首領(lǐng)。只做了七年遼西公的他,死后由弟弟段牙承襲。
只是可惜,那個時候段牙與慕容廆交好,在對方的慫恿下想要將都城搬離令支,受到了國人反對,段遼抓住了機會,殺掉段牙,成為段部的首領(lǐng)直至如今。
而段遼,是日陸眷嫡孫。
日陸眷、段乞珍、務(wù)目塵、疾陸眷、涉復(fù)辰、段末波、段牙、段遼,三代人物卻有了八代首領(lǐng),如此繼承制度,又如何不?。?p> 張伯辰合上竹簡,隱隱約約感受到段部的亂局,只怕也有晉室埋下的種子。慕容部不過有個遼東公的爵位,西涼張駿不過是西平公的爵位。然而在段部之中,卻留下兩個爵位。前有段務(wù)目塵與涉復(fù)辰的遼西公與廣寧公,后有段遼與段蘭遼西公與渤海公。
一個部族得到兩個公爵,難道不是故意激發(fā)彼此的爭奪之心,進而削弱該部族的實力嗎?
張伯辰聽徐可講著段部的歷史,內(nèi)心不斷地反思。時至今日,他終于對這個時代,尤其是遼西的局勢有了直觀的了解。
不得不說,陽裕那個老頭確實是個人物,他雖然沒有見過其本人,已經(jīng)從徐可、陽奕以及身邊其他人的口中側(cè)面了解到很多。更重要的是,僅憑借這一部遼西國史,便足以知道其人的才華。
然而這樣的人,為何堅守到了最后還是投降了石趙了呢?張伯辰百思不得其解。
不錯,當(dāng)日陽裕打發(fā)了斥候之后,將整個徐無城獻給了追擊而來的鎮(zhèn)軍將軍郭太與鎮(zhèn)東將軍麻秋,同時打點行裝前往令支城面見后趙皇帝石虎。
返回的斥候不但目睹了過程,而且?guī)Щ亓岁栐5挠H筆信函。徐無城陷落,遼西至此再無一城留存。
正因為此,張伯辰與麾下的獵擊飛騎不得不在草原上劫掠為生,成為真正的流寇。看著逐漸失去正規(guī)軍氣勢的獵擊飛騎,張伯辰內(nèi)心一陣無奈,失去了后勤供養(yǎng),到目前為止這支小部隊還沒有潰散,已經(jīng)是天大的奇跡。
事到如今,還奢求什么呢?他只求在這場大戰(zhàn)中保存性命。經(jīng)過十多日來的觀察,石趙大軍逐漸穿越盧龍塞進入塞外,趙國與慕容部的戰(zhàn)爭即將拉開序幕。當(dāng)初慕容皝“驅(qū)虎吞狼”,如今卻變成“引狼入室”,不知道內(nèi)心是個什么滋味。
要是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得到點戰(zhàn)利品,那就再好不過了。張伯辰目視遠方,淡淡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