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該我說北宋了,北宋是后周柴榮因病駕崩,其幼子柴宗訓登基,即后周恭帝。顯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禁軍將領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逼迫恭帝禪位,建立北宋,后周滅亡。
那么北宋也就是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它形成的一個典故是‘陳橋兵變’,話說顯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后周諸將發(fā)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也就是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的亂象。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zhàn)爭中失利。靖康是宋欽宗的第一個年號,也是北宋的最后一個年號。北宋使用靖康這個年號一共2年。趙桓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二日也就是1127年1月16日,宋欽宗趙桓正式投降金國,成為金國俘虜。靖康二年二月初六日也就是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將宋欽宗廢為庶人。這就是靖康恥簡單來說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發(fā)生靖康之難,次年北宋被金國滅亡。
北宋時期文學有以前提過的‘唐宋八大家’以及宋詞比較有名。
北宋的詞人眾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這些,蘇軾即北宋詞人,開創(chuàng)‘豪放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他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zhuǎn)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代表作有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等;柳永即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chuàng)用詞調(diào)最多的詞人,代表作有《雨霖鈴》等;秦觀即北宋婉約派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的感傷詞作形成了詞史上影響巨大的抒情范式,代表作有《鵲橋仙》等;周邦彥即北宋詞人,被后人稱為‘詞家之冠’、‘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他的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代表作有《蘇幕遮》等;李清照即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人稱‘詞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詞人’,她的作品具有音律聲調(diào)的和諧美,并創(chuàng)造了‘易安體’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代表作有《聲聲慢》和《如夢令》等;晏殊和晏幾道父子,兩人都是北宋的著名詞人,他們的作品風格典雅流麗,開創(chuàng)了北宋婉約詞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紗》等和晏幾道的《臨江仙》等;歐陽修,雖然歐陽修更以散文著稱,但他在早期也對宋詞有所貢獻,與晏殊一起被稱為‘晏歐’,代表作有《蝶戀花》等;范仲淹雖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但他主要的成就在散文和詩歌方面,對于詞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代表作有《漁家傲》等;等等許多有名的詞人。
北宋時期,還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想不想了解一下?”羅峰好奇地詢問紀曉夫和紀曉明。
紀曉明點了點頭,紀曉夫笑著說,“和你們機械設計有關,遇到感興趣的點了。這么喜歡補充。我給你一個面子,聽聽?!?p> “好勒,”羅峰笑著說,“我的阿夫同志聽好了。
北宋時期,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
他使用膠泥為材料制作了單個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根據(jù)稿件挑選單字排列在字盤內(nèi)進行涂墨印刷。這種方法相較于之前的雕版印刷更加靈活高效,因為每個字模都可以拆卸并重復使用。這一發(fā)明極大地促進了書籍和知識的傳播,被認為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除了畢昇發(fā)明的膠泥活字外,后來的王禎創(chuàng)制了木活字,公元15、16世紀之際則開始出現(xiàn)了銅活字。這些發(fā)展都基于畢昇最初的活字印刷原理,進一步豐富了印刷技術的多樣性和應用范圍。值得一提的是,《夢溪筆談》這部由沈括所著的科技著作中詳細記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方法和技術細節(jié),為我們今天了解和研究這一偉大發(fā)明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北宋時期使用的主要文字是楷書、行書和草書。
其中,北宋時期,楷書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成為官方字體。這個時期,楷書風格多樣,筆劃有粗有細,字體結構有松有緊,大小錯落有致,形成了北宋獨特的楷書風格。
再者,北宋時期,行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行書的特點是流暢自然,活潑生動,相比楷書更加隨意,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個人風格和藝術性。
其次,北宋時期,草書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草書的書寫速度較快,字形簡潔明了,變化豐富多樣,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此外,北宋時期還有一些其他的文字形式,如篆書、隸書、章草等,但這些字體并沒有成為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發(fā)明了一種字體是瘦金體。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chuàng)的一種字體,是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一種書體,因其與晉楷唐楷等傳統(tǒng)書體區(qū)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chuàng),代表作有《楷書千字文》《秾芳詩》等。
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見風姿綽約處。因其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可明顯見到運轉(zhuǎn)提頓等運筆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
其實瘦金體并不是宋徽宗趙佶首創(chuàng)的,他是由前人的靈感而來。
唐朝的薛曜是瘦金體之祖,薛曜書學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筆細勁,結體疏朗,但較褚書險勁,更纖細,他對褚書不作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加以發(fā)揮,有所創(chuàng)造,亦成習氣,為褚書末流。《夏日游石淙詩并序》是薛曜的代表作,石淙河摩崖題記之一。石淙河摩崖題記,唐久視元年三月十九日刻,為HEN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為《夏日游石淙詩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兩部分。二者的書者皆為薛曜,其書法瘦勁奇?zhèn)ィ粴v代書家稱為‘瘦金體之祖’。薛曜的書法后被宋徽宗所習,最終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
瘦金書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
宋徽宗的書法筆畫瘦硬,初習黃庭堅,后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且獨出己意,最終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影響頗大。宋代書法以韻趣見長,趙佶的瘦金書即體現(xiàn)出類同的時代審美趣味,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又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謂‘如屈鐵斷金’。這種書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未曾出現(xiàn)過。褚遂良的瘦筆,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則不一樣。與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說是最接近的。也許趙佶是從薛曜的《石淙詩》變格而來的,但他的創(chuàng)造顯然比薛曜成熟得多。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體,趙佶已把它的藝術個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是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yǎng),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的。當然也不是別人易于仿造的。后代習其書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書題寫明昌內(nèi)府中從宋廷搶劫而來的書畫名跡,如傳為趙佶所摹的《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筆勢纖弱,形質(zhì)俱差。
宋徽宗流傳下來的瘦金體作品很多。《楷書千字文》是趙佶二十三歲寫給大臣童貫的,此時的瘦金書體已初具規(guī)模,而《草書千字文》作于宋徽宗40多歲,屬于狂草,筆法灑脫,一氣呵成,足可見其書法功力深厚。宋徽宗的瘦金書多為寸方小字,而《秾芳詩》為大字,用筆暢快淋漓,鋒芒畢露,富有傲骨之氣,如同斷金割玉一般,別有一種韻味,堪稱瘦金書的杰作。
趙佶的‘瘦金書’,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chuàng),正如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推崇的那樣:‘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非可以陳跡求也?!瘍H憑這一方面的成就,趙佶足可列于歷史上書家之林。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汴梁雜事》中記載就是,‘徽宗定鼎碑,瘦金書。舊皇城內(nèi)民家,因筑墻掘地取土,忽見碑石穹甚,其上雙龍,龜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灐额}宋徽宗扇面詩》就是,‘扇影已隨鸞影去,輕紈留得瘦金書?!辶赫骡牎稓w田瑣記·小李將軍畫卷》就是,‘浦城周儀軒運同,家藏舊畫,卷首有宣和瘦金書‘唐李昭道海天旭日圖’九字一條,下有御押?!w孟頫這樣評價宋徽宗的瘦金體就是‘所謂瘦金體,天骨遒美,逸趣藹然。’
‘瘦金書’正與其工筆花鳥畫的用筆方法契合,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頓挫,再取黃庭堅中宮緊結四面伸展的結構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這種瘦筋的字正適合題在他的工筆畫上,與畫筆相呼應。他作為兼有書法和繪畫才能的藝術家,把書法與繪畫做了很重要的融匯,開創(chuàng)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文人書畫新局面,并影響后世而綿延于今。
至于從隸書怎么發(fā)展到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的,我可以講一下。
字體發(fā)展順序簡單介紹一下,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其中,象形文字來源于原始社會,人們記錄生活所創(chuàng)立的符號,比如捕魚要記幾條魚,抓鳥又要記幾只鳥等,比較貼近生活,更是部落或諸侯國或國家論功行賞的依據(jù)等等。
而后來的甲骨文,這是最早的成熟文字形式,起源于中國商朝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緊接著有金文。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起源于中國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接下來是大篆。包括金文、籀文、六國文字等,保留了古代象形文字的特點,略長,筆畫圓勻。
接著是小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推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負責簡化大篆,形成統(tǒng)一的文字形式。
然后是隸書。起源于秦朝,成熟于漢魏時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平衡對稱、整齊均勻。
再然后是楷書。從程邈創(chuàng)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始于東漢,通行至今。
還有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
至于草書。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還有許多字體是后人總結的。一般考試用‘楷書’,而‘瘦金體’由于發(fā)明人的靖康恥的亡國故事而一般認為是亡國體。目前,啟功對‘瘦金體’研究頗多,有較多作品。
當然,北宋時期對天文也有所研究。
在天文儀器方面,計時儀器漏壺研制有重大突破。太平興國四年,張思訓創(chuàng)作水銀動力渾儀;天圣八年,燕蕭發(fā)明‘蓮花漏’,使漏壺的時間計量精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后沈括的浮漏,是我國古代刻漏技術在宋代達到高峰的標志,代表著當時精密計時的世界水平。圭表測影技術,在宋代也有顯著的進步,沈括和蘇頌對此提出的理論的方法,即是例證。沈括在熙寧七年所撰《渾儀議》、《浮漏儀》、《景表議》是關于天文儀器的三篇杰出論文,代表著當時該領域的先進水平。
渾儀制造方面,宋代所制渾儀很多,從至道元年至元祐七年這幾十年間,先后造了五架巨型渾儀,每架用銅均達二萬斤左右,說明渾儀制造技術的提高和對天象觀測的重視。最著名的創(chuàng)造是元祐三年由蘇頌、韓公廉等人所造的水運儀象臺。這是北宋出現(xiàn)的大型綜合性天文儀器的代表作。
經(jīng)科技史家王振鐸先生研究復原,這臺天文儀器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正方形木結構建筑,臺高三十六點五尺,寬二十一尺(約合高二十米,寬七米),分上中下三層,是利用水輪為原動力運轉(zhuǎn)的天文鐘,它將‘渾儀’、‘渾象’和計時裝置渾為一體,在世界天文鐘和鐘表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關鍵性的機械裝置表明它又是世界機械鐘的祖先。蘇頌所著《新儀象法要》記載了這儀器的制造方法,并附圖樣六十三種,是天文儀器制造技術的重要專著。
在天文觀測方面,宋代除常年堅持不懈的觀測外,從太平興國五年至崇寧五年一百二十多年間,進行過七次大規(guī)模的天文觀測,并作了詳細記錄,積累了大量珍貴資料。對于新星、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太陽黑子、流星等天文現(xiàn)象的觀測,據(jù)兩宋史籍中的有關記錄統(tǒng)計,達一千二百十二次之多,取得重大的成就。至和元年對天關客星這顆超星的觀測,治平三年對哈雷彗星的觀測,并留下詳細的記錄,便是突出的兩例,在世界天文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
隨著天文觀測的進展,星圖、星表繪制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例如,沈括利用改進的新渾儀,連續(xù)三個月進行天體觀察,每夜觀察三次,‘凡為二百余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余’的結論,大大提高觀測天體的精確度。宋代星圖、星表很多,但完整保存下來的少?,F(xiàn)存兩幅著名的宋代星圖是蘇頌星圖和淳祐天文圖。
蘇頌星圖載于蘇頌所著《新儀象法要》一書中。附有星圖五幅:紫微恒星圖一幅,渾象中外官星圖二幅,渾象馮極南極星圖二幅,所記星數(shù)一千四百六十四顆。淳祐天文圖也稱蘇州石刻天文圖,該圖刻星一千四百三十顆。據(jù)研究,這兩幅星圖是根據(jù)北宋元豐年間實際觀測記錄而繪制的。
在歷法方面,宋代改歷之頻,為歷代所罕見。自太祖建隆四年,王處訥主持修《應天歷》,至度宗咸淳六年陳鼎負責修《成天歷》,共修訂歷法十七次。其中。北宋衛(wèi)樸的《奉元歷》、姚舜輔的《紀元歷》,南宋楊忠輔的《統(tǒng)天歷》,各有其優(yōu)點和特色。尤以《統(tǒng)天歷》所定回歸年長度為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五。關于回歸年長度不斷變化,古大今小,還定出回歸長度變化的公式,這是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在世界天文史上領先數(shù)百年。還有沈括道倡‘十二氣歷’,是一種純陽歷制度,既簡便又科學,在歷法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革命性的創(chuàng)新。它雖未被采用,但在科技史上意義重大。它比其后英國氣象局使用過的肖伯納歷要早八百多年。
沈括對天文、地理、方志、律歷、音樂、醫(yī)藥、卜算、考古等都頗有研究。所著《夢溪筆談》一書,內(nèi)容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廣闊領域,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其中論及文學與藝術的部分也不乏可取之見,還記錄了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的事跡。沈括的文集中對音樂的見解很獨特。沈括雖為古文,卻不甚推尊韓愈,所作《秀州崇德縣建學記》甚至引韓愈之言而駁之。許多篇章文筆明快精當,語言形象簡練,有較濃的文學意味。其作品還有《長興集》《蒼梧臺記》《江州攬秀亭記》等。
當然,這里也要說說南宋詞人,因為南宋是北宋趙匡胤后代創(chuàng)立,那么北宋的文化對南宋的文化影響深遠。比如宋詞就是典型的兩宋皆同。而李清照就是跨越這個時代的人,后期作品比較豪放,是女子豪杰,比如《漁家傲》和《武陵春》等。那么,姜夔即南宋詞人雅詞的典范,浙西派詞人把他奉為宋詞中的第一,比為詞中之老將,代表作有《揚州慢》等;還有陸游和唐婉最有名的《釵頭鳳》兩首故事,還有陸游的詩《示兒》等等。
北宋對火藥的應用在于煙花等,所以北宋也是浪漫的朝代。除了偶爾戰(zhàn)敗納貢之外,北宋的文化經(jīng)濟還是領先水平。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于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并重金贖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采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占據(jù)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公元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lián)系,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其他還有許多值得一提,不一一說了。接下來該誰了?”羅峰簡單地發(f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