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初入職場

第九章規(guī)矩

初入職場 星愿1234 2874 2024-04-30 08:33:09

  “好了”,紀曉明笑了笑說,“我詳細說一說五代十國。

  首先說一下唐朝的變化,唐太宗為了民族團結(jié)一家親,允許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通婚。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女兒起了表率作用。不僅文化大融合,我們還引進胡人的樂器和凳子,從此,我們開始不用跪坐于桌前。后來,我們經(jīng)過改制,有了椅子。

  唐朝開了都護府為了邊疆的統(tǒng)治提供了一定條件,也為后來民族團結(jié)進步了重大貢獻。

  說到五代十國,不得不提上面說到唐天祐四年即公元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禪讓’,建立后梁,定都開封府,占有中國北方大部地區(qū),五代十國開始。此后相繼出現(xiàn)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四個朝代。這五個定都于中原地區(qū)的政權(quán),被合稱為‘五代’。后周顯德七年即公元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結(jié)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jù)政權(quán),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荊南也稱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jù)政權(quán)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tǒng)稱十國。北宋建立后,先后統(tǒng)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據(jù)政權(quán),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北漢滅亡,十國宣告結(jié)束。

  五代時期,中原王朝不斷更迭,政治形勢極不穩(wěn)定,社會生產(chǎn)基本陷于停滯。南方政局相對穩(wěn)定,社會生產(chǎn)不同程度地有所發(fā)展,尤以長江下游的吳、南唐以及吳越比較顯著。此外,五代十國時期,定難軍也就是逐漸形成后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也就是交趾開始脫離中央統(tǒng)治,這對后來的歷史也有重要影響。

  其中,五代十國包括五代即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與十國即公元902年到公元979年,等眾多割據(jù)政權(quán)。

  五代就是唐朝滅亡,進軍中原的藩鎮(zhèn)割據(jù)政權(quán)的強弱交替。其中地處華北地區(qū)、軍力強盛的政權(quán)控制中原,依次形成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quán),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其中唐、晉、漢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史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quán)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zhèn)型的朝廷。

  唐朝滅亡后,有些藩鎮(zhèn)初期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jù)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也是后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總的來說,這些藩鎮(zhèn)都已經(jīng)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權(quán)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稱為十國。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后蜀、閩、南漢、南平(荊南)、楚、南唐、北漢。其中的吳和南唐,前蜀和后蜀分別是前后相繼,北漢則是十國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權(quán)。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qū)的獨立、半獨立也就是歸附后梁政權(quán)還有義武軍也就是節(jié)度使王處直、成德軍也就是節(jié)度使王镕、盧龍軍也就是節(jié)度使劉仁恭,后其子劉守光建立‘桀燕’、岐國等先后存在;南方在楚、閩滅亡后出現(xiàn)了武平軍、清源軍等割據(jù)勢力。這些都是小的勢力,沒有進入國家政策,更是微不足道。

  其中關(guān)于五代更替有許多故事。你們要聽嗎?”紀曉明淡淡地說。

  “可以,我聽?!北娙水惪谕曊f。

  “好,那我講講”,紀曉明笑了笑說,“后梁的建立者朱溫,曾是黃巢起義軍將領(lǐng),降唐后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jié)度使,治汴州也就是今河南開封。后在中原之地與李克用、時溥等一起鎮(zhèn)壓黃巢,并招降黃巢余部。黃巢死后,朱溫進一步以汴州為基地,擴張領(lǐng)土。此后,朱溫先后擊敗秦宗權(quán)、朱宣、朱瑾等。在關(guān)中地區(qū),朱溫與李克用、李茂貞等爭奪對唐昭宗的控制權(quán)。朱溫還取得了對河北三鎮(zhèn)的控制。天祐元年也就是公元904年,朱溫為控制朝政,取得對唐廷的完全掌握,殺害唐昭宗,立唐哀帝,次年誅殺宦官及朝臣,造成‘白馬之禍’。天祐四年也就是公元907年四月,朱溫廢唐哀帝,建立梁朝,史稱后梁,定都汴州,改稱開封府,號東都;以唐東都洛陽府為陪都,稱西都。自此,五代開始。

  后梁直接統(tǒng)治區(qū)有今河南、山東兩省,以及陜西、湖北大部,河北、寧夏、山西、江蘇、安徽等省區(qū)的一部分,轄地是五個中原王朝中最小的。吳越、閩、南漢、楚、荊南諸國名義上都臣屬后梁。

  唐亡梁興接下來就是梁晉爭霸了。

  梁朝建立前后,梁太祖在河南部分地區(qū)比較重視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租賦,安輯流亡,有利于社會的短暫穩(wěn)定。但梁太祖登基之后,多次誅戮功臣大將,又長期與河東李克用、淮南楊渥進行激烈的對抗與戰(zhàn)爭。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父子、兄弟之間相互殘殺,混亂不堪。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繼承父志,繼續(xù)對抗后梁。梁開平四年也就是公元910年,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jié)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镕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軍于柏鄉(xiāng)也就是河北柏鄉(xiāng)擊潰后梁軍,史稱柏鄉(xiāng)之戰(zhàn)。北方盧龍鎮(zhèn)的劉守光于開平五年也就是公元911年稱帝,史稱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大將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梁太祖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劉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梁太祖敗退洛陽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滿梁太祖有意立養(yǎng)子朱友文為太子,趁機刺殺梁太祖而繼位。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lián)合天雄軍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梁末帝。楊師厚去世后,天雄軍等河北諸鎮(zhèn)都陸續(xù)歸附晉國,再加上在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魏州之戰(zhàn)中梁軍慘敗于晉軍,后梁北疆只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貞明四年也就是公元918年,李存勖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于濮州一帶。梁軍在胡柳陂之戰(zhàn)中慘敗,但晉將周德威于此役戰(zhàn)死。

  貞明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成德大將張文禮殺節(jié)度使王镕,控制成德軍,聯(lián)合契丹與后梁,對抗晉國。然而李存勖率軍于鎮(zhèn)州之戰(zhàn)擊潰梁趙聯(lián)軍,又奪得河北三鎮(zhèn)。龍德三年也就是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即唐莊宗,以光復唐朝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將王彥章采取牽制鄆州也就是山東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于楊劉也就是今山東東阿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廷內(nèi)趙巖、張漢杰等人進讒,使王彥章被撤換,唐莊宗又率軍經(jīng)鄆州迂回攻入空虛無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無奈命將軍皇甫麟殺死自己,后梁覆滅。

  梁晉爭霸后,就是后唐的盛衰了,其中就有并吞諸國。

  唐莊宗滅后梁后,定都洛陽。此時河北三鎮(zhèn)已定,鳳翔(岐國)李茂貞和吳越、閩、楚、荊南,都向后唐稱臣。同光二年也就是公元924年,李茂貞去世,后唐正式吞并了岐國。

  唐末被排擠入川的神策軍將領(lǐng)王建相繼攻取兩川、三峽,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jù)勢力,在唐昭宗天復三年也就是公元903年被封為蜀王。朱溫篡唐后,王建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王建稱帝后,頗能禮賢下士,招用唐朝衣冠士族。前蜀國的典章文物,保留了唐朝的遺風,各項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唐朝。王建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加緊軍隊建設(shè),但不窮兵黷武,保持了社會的安定。王建統(tǒng)治后期,誅殺功臣宿將,宦官勢力猖獗,后妃干政,但尚未釀成大禍。前蜀全盛時,據(jù)有今四川、重慶大部及陜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區(qū)。但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政治極端腐敗。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唐莊宗派樞密使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六萬征蜀,同年底抵達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全盛時期的后唐,統(tǒng)治范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四川、重慶、河北、陜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肅、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并吞諸國的鼎盛也不得不迎來‘蕭墻之禍’的轉(zhuǎn)變。

  后唐對外強盛,但是內(nèi)憂積重。唐莊宗定都洛陽后,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一切與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唐莊宗自認基業(yè)已固,不務(wù)政事,肆情縱欲,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后干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后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征蜀唐軍即因故兵變。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wù),但李繼岌對于不能深入?yún)⑴c軍務(wù)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唐莊宗有意先調(diào)查再決定,但劉皇后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后又不愿將自己的財物用于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不久,魏博軍在效節(jié)指揮使趙在禮率領(lǐng)下于魏州也就是河北大名叛亂,唐莊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回師攻擊唐莊宗。同年四月,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陽后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唐明宗。

  ‘蕭墻之禍’后,后唐迎來了‘明宗小康’。

  唐明宗執(zhí)政期間革除莊宗弊政,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余機關(guān),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guān);廢除苛斂,均減田稅,允許民間自鑄農(nóng)器,并提倡節(jié)儉,興修水利,關(guān)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wèi)親軍以壓制藩鎮(zhèn)。唐明宗在位八年,戰(zhàn)事稍息,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凋蔽的局面有所改觀,是五代少見的穩(wěn)定時期之一,號稱‘小康’。

  ‘明宗小康’也改變不了‘末帝覆國’的結(jié)局。

  長興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未果后被殺,不久后明宗駕崩,其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唐閔帝。此時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yǎng)子李從珂任鳳翔節(jié)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jié)度使,均擁重兵。宰相朱弘昭、馮赟本想以調(diào)動節(jié)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quán),反而激起叛變。應順元年也就是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cè)為由攻入洛陽,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后被李從珂所殺。李從珂稱帝,即唐末帝。

  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明宗時就彼此不合,到繼位后二人之間更生嫌隙。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末帝調(diào)石敬瑭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并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其就任。石敬瑭聽從部下桑維翰、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也就是遼借兵叛變,并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允諾事后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且每年輸帛三十萬匹。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后,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于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后晉,即晉高祖。

  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zhèn)陸續(xù)投降。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滅亡。晉高祖定都汴州也就是后升為東京開封府,依約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契丹從此據(jù)有燕山山脈,中原則失去抵御契丹騎兵的天然屏障,在軍事上長期處于不利地位。

  其中最有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你們要聽他的故事嗎?”

  “‘兒皇帝’”,紀曉夫笑著說,仿佛很感興趣說,“講,講,講。”鄒學明和羅峰也點點頭。

  “這個石敬瑭,是沙陀族,太原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五代十國時期后晉開國皇帝出生在公元936年11月30日,死于公元942年7月28日。

  石敬瑭以善射被李嗣源倚為心腹,后唐莊宗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李嗣源討趙在禮,至魏州,石敬瑭統(tǒng)親軍擁李嗣源為主,迅速占領(lǐng)汴州。李嗣源不久即位,是為明宗。石敬瑭因此先后被任命為保義、宣武、天雄、河陽、河東節(jié)度使。長興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李嗣源死,子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加石敬瑭中書令,調(diào)任成德節(jié)度使,后又鎮(zhèn)守太原。次年,李從珂反,閔帝出奔,路遇石敬瑭,被石敬瑭挾留在衛(wèi)州。不久,閔帝為李從珂所殺,李從珂即位,是為末帝。末帝猜忌石敬瑭,于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命石敬瑭移鎮(zhèn)天平軍。石敬瑭遂與桑維翰、劉知遠等謀反,以割地、稱臣、稱兒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立石敬瑭為帝,國號晉,史稱后晉,改元天福。后晉割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并每年獻帛三十萬匹。閏十一月,后晉和契丹合兵攻克洛陽,后唐滅亡。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石敬瑭遷都汴州。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升汴州為東京,置開封府,改洛陽為西京。石敬瑭在位期間,連年發(fā)生兵亂,且依附契丹,使中原地區(qū)動蕩不安。

  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942年,吐谷渾也就是退渾,活動于河東,對契丹造成威脅,石敬瑭因此受到責問,憂郁成疾而死,享年五十一歲。廟號高祖,謚號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顯陵。

  關(guān)于石敬瑭的經(jīng)歷要聽嗎?”紀曉明詢問眾人。

  “要,”紀曉夫笑了笑說,“我要聽是什么成就了這么一個奇葩。我聽說石敬瑭比契丹王要大許多。好像契丹王還是一個小孩子。石敬瑭認契丹王為父親,讓人畫了一幅圖嘲諷是大人托小孩的上位姿態(tài)?!?p>  “哈哈……”,羅峰笑得前俯后仰。

  “講?!编u學明點了點頭說。

  “好,我講講”,紀曉明用拳捂著嘴咳了一聲說,“聽好了。

  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陽里,家里排行老二,從小就沉默寡言,喜歡讀兵法書,而且非常崇拜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時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對他很器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存勖聽說他善于騎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邊,李嗣源請求將他調(diào)往軍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讓他統(tǒng)領(lǐng)自己的親軍精銳騎兵‘左射軍’,號稱‘三討軍’,視他為自己的心腹之將。

  此后,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轉(zhuǎn)戰(zhàn)各地,成為李存勖的一員驍將。

  后梁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在和后梁大將劉鄩對陣交戰(zhàn)時,劉鄩襲擊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李存勖,軍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領(lǐng)十幾名親軍馳入敵陣,東擋西殺,左沖右突,遏止住了敵人的攻勢,掩護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稱贊他勇猛威武,撫摩著他的背脊說:‘大將門下出強將,這話不錯啊’,并頒賜給他財物,又親自送給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名聲遠揚。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還多次救過他的岳父李嗣源。

  后梁貞明三年也就是公元917年,李存勖、李嗣源與劉鄩戰(zhàn)于莘城,李嗣源與石敬瑭陷于陣中,石敬瑭挺身揮劍,來回輾轉(zhuǎn)苦斗,奔跑數(shù)十里,大敗劉鄩。

  后梁貞明四年也就是公元918年,晉軍和后梁大將賀瑰激烈爭奪黃河沿岸時,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zhèn)也就是今山東東阿東北,李嗣源卻中了劉鄩的埋伏,危急時刻又是他這個愛婿率軍殿后,拼死掩護他撤退,才得以領(lǐng)兵突出重圍。不久后,梁晉又大戰(zhàn)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險出戰(zhàn),使大將周德威不幸戰(zhàn)死,石敬瑭又率領(lǐng)他的左射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將后梁軍隊殺得損失殆盡。

  后梁龍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在德勝渡擊敗后梁大將戴思遠,斬首兩萬多人。

  后梁龍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22年,在胡盧套作戰(zhàn),后唐軍隊逐漸敗退,石敬瑭迎著敵軍精銳,拔出長劍,殺開血道,用身體保護李嗣源撤退,敵人干望著他,無人敢上前阻擊。

  后梁龍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23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觀察梁軍陣地楊村寨,部下都沒有披甲,突然敵軍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襲李嗣源,兵刃將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戰(zhàn)戟沖上前,用力一擊,幾個兇悍的敵人從馬上滾落下來,李嗣源才免于一死。

  后唐同光元年也就是公元923年四月,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改年號同光。派李嗣源越過黃河,孤軍深入襲取鄆州。鄆人開始沒有發(fā)覺他們,石敬瑭率領(lǐng)五十個騎兵跟隨李嗣源渡過濟水,突襲東門進到了城內(nèi),鄆兵前來阻擊,石敬瑭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樣保護李嗣源,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堅守不移,等到后續(xù)騎兵接連不斷地到來,才攻取了鄆城的中心地帶,而占據(jù)了鄆城。接著平定汴水,滅掉了后梁宗室,成就了莊宗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績,其中石敬瑭與李從珂功勞最大,莊宗時石敬瑭官位不顯赫是因為不喜歡自我夸贊的原因,這只有李嗣源心里明白。

  石敬瑭不僅在戰(zhàn)場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難題時又是他為李嗣源分析局勢,指點迷津。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勸李嗣源順應時勢,在兵亂時追求帝位。

  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在趙在禮兵變魏博時,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趙在禮,李存勖于是任李嗣源為統(tǒng)帥,派去鎮(zhèn)壓,但到了魏州也就是今河北大名北時,自己的軍隊也發(fā)生了兵變,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李嗣源對李存勖沒有二心,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諫,這時就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極力反對他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他說:“豈有在外領(lǐng)兵,軍隊發(fā)生兵變后,其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勢迅速南下。我愿領(lǐng)騎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得之則大事可成?!崩钏迷催@才醒悟過來,立即派他領(lǐng)兵先行,自己隨后跟進。石敬瑭在黎陽也就是今河南??h渡過黃河,占領(lǐng)汴州。等到李嗣源進入汴城,莊宗也親自率領(lǐng)軍隊到達離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莊宗登上高城嘆息說:‘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隨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李嗣源。李嗣源馬上派遣石敬瑭率領(lǐng)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guān),不多久,莊宗遇內(nèi)亂而亡。同月,李嗣源進入了洛陽,嘉獎石敬瑭的功勞,由總管府都校提拔為陜州府兵馬留后。最后終于李嗣源像石敬瑭預料的那樣登上帝位。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授陜州也就是今河南三門峽市保義軍節(jié)度使,還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

  天成二年也就是公元927年二月,石敬瑭加封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wèi)副使,進爵位封為開國伯。十月,任御營使,快速地平定汴州節(jié)度使朱守殷的叛亂。因功擢升宣武軍節(jié)度使、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wèi)副使,加封爵位為開國公,賜‘耀忠匡定保節(jié)功臣’名號。

  天成三年也就是公元928年,加封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jié)度使,又加封駙馬都尉。

  長興元年也就是公元930年,加封檢校太尉。九月,東川節(jié)度使董璋叛亂,石敬瑭任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理東川行府事務(wù)。次年,因蜀道險要艱難,糧食運輸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師回朝。四月,又兼任六軍諸衛(wèi)副使。六月,改任河陽節(jié)度使,仍兼握兵權(quán)。

  長興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秦王李從榮上奏北方契丹、吐渾、突厥犯邊,需要一名大將統(tǒng)帥邊軍,眾臣認為只有石敬瑭和康義誠能夠擔當。石敬瑭本來就不愿做禁軍副帥,自愿北上。十一月四日,石敬瑭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BJ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名號,掌握了河東這塊后唐起源地區(qū)的軍政大權(quán)。第二天,在中興殿宴飲,石敬瑭捧杯為明宗祝壽,趁便上奏說:‘我雖微小怯懦,想到邊陲大事,豈能不竭力盡忠,只是我遠離京都,長久見不到皇上,不能隨時申報?!磋┰侔莞孓o,明宗流淚打濕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明宗過度悲傷,后來果然從此與石敬瑭永訣,沒能再度相見了。

  后唐長興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后,石敬瑭聽到消息,如喪考妣,悲痛不止。

  應順元年也就是公元934年,李從厚繼位,是為后唐閔帝。石敬瑭被加授中書令,調(diào)任鎮(zhèn)州也就是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jié)度使,讓在陜西的李從珂任河東節(jié)度使。李從珂因此發(fā)動了岐陽兵變,最后用眼淚使李從厚派去鎮(zhèn)壓他的將士歸降于他,然后領(lǐng)兵殺向洛陽。李從珂又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李從厚的隨將嫌石敬瑭不保李從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就將李從厚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后將李從厚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后李從珂派人將李從厚殺死。

  李從珂繼位以后,任石敬瑭為河東節(jié)度使、BJ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雖然石敬瑭幫他除掉了李從厚這個后患,但并沒有信任他,反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diào)離河東這塊根據(jù)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后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妻子李氏趕忙向母親曹太后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后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gòu)成什么威脅,于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沒想到這次竟是縱虎歸山,后唐亡于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后,更是小心防范,其妻李氏有次回去參加李從珂的生日宴會,想早點回來,李從珂卻醉醺醺地對她說:‘這么著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來告訴了石敬瑭,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從珂對他疑心很重,因為酒后人常說些平時不想說的話。從此石敬瑭就開始為以后做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在首都的來客面前裝出一副病態(tài),說自己沒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務(wù),以此來麻痹李從珂;另一方面,他幾次以契丹侵擾邊境為名,向李從珂要大批軍糧,說是屯積以防敵入侵,實際是為以后打算。李從珂被他蒙在鼓里,屢次上當,但石敬瑭的部下卻看了出來,在朝廷派人慰勞將士時,有的人就高呼萬歲,想擁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賞。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就將領(lǐng)頭的將士共三十六人殺死。

  為防止以后有變時措手不及,石敬瑭決定試探李從珂,就上書假裝辭去馬步兵總管的職務(wù),讓他到別的地方任節(jié)度使,如果李從珂同意就證明懷疑自己,如果安撫讓他留任說明李從珂對他沒有加害之心。但李從珂卻聽從了大臣薛文遇的主意,薛文遇說:‘河東調(diào)動也要反,不調(diào)動也會反,時間不會太長,不如先下手為強?!?p>  后唐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jié)度使,進封趙國公,又改賜‘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名號。

  接著降詔催促石敬瑭前往鄆州就任,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擇路地派遣桑維翰勾結(jié)契丹做了兒皇帝,從此留下百世罵名。石敬瑭先裝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從珂讓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說李從珂是養(yǎng)子,不應該繼承皇位。李從珂就下令罷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職,然后派兵討伐,命張敬達領(lǐng)兵攻打太原。安重榮、安元信、安審信率軍來援,張萬迪等人率軍來降。這個月里,城外圍軍進攻得非常激烈,石敬瑭親自抵擋飛箭流石,人心雖然堅定,但倉里的糧食卻逐漸匱乏。

  石敬瑭早有計劃,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許諾: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劉知遠即后漢高祖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lǐng)兵從雁門關(guān)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后偷襲大敗后唐軍隊,殺死一萬多人。

  后晉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日也就是公元936年11月30日,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也就是今山西TY市東南。石敬瑭則將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lǐng)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也就是今BJ市、薊也就是今天津JZ區(qū)、瀛也就是今河北河間、莫也就是今河北任丘、涿也就是今河北涿縣、檀也就是今BJ密云、順也就是今BJ順義、新也就是今河北涿鹿、媯也就是當時音歸,原屬河北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也就是今BJ延慶、武也就是今河北宣化)、蔚也就是今山西靈丘、云也就是今山西大同、應也就是今山西應縣、寰也就是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zhèn)、朔也就是今山西朔縣。石敬瑭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被后人所譴責的主要是割讓土地,不僅使中原失去大片領(lǐng)土,而且使契丹輕易占領(lǐng)了長城一帶的險要地區(qū),此后,契丹便可以長驅(qū)直入直到黃河流域,中間沒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實際丟的不僅有16州,李嗣源統(tǒng)治時期丟了平州,寧州和營州在后唐滅后梁之戰(zhàn)時被契丹趁機奪取。此外后晉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誘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殺,易州也被契丹占領(lǐng)。

  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后唐張敬達。

  石敬瑭稱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也就是現(xiàn)TY市小店區(qū)劉家堡鄉(xiāng)西柳林村,俗稱柳林莊,稱帝伊始,盧龍節(jié)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zhèn)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欲許趙德鈞之請。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于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并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后唐亡。

  后晉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車駕入汴州,翌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時晉朝新得天下,藩鎮(zhèn)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quán),石敬瑭采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zhèn);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wù)農(nóng)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石敬瑭對于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兇慶吊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zhèn),但藩鎮(zhèn)仍不服,尤恥臣于契丹。大同節(jié)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挺身南歸。

  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天雄節(jié)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fā)生兵變。是這一年,契丹改國號‘大遼’。侍衛(wèi)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

  天福四年也就是公元940年,楊光遠擅殺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

  天福六年也就是公元942年,成德節(jié)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zhàn)。石敬瑭發(fā)兵斬安重榮,并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

  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謚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顯陵也就是河南宜陽縣西北。

  ‘兒皇帝’石敬瑭的一生講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人要用辯證思維看一個人。你們還想不想聽關(guān)于他的施政與成就。”紀曉明轉(zhuǎn)頭盯向眾人。

  “他還有成就,”紀曉夫不可置信地說,“還是不聽了,繼續(xù)歷史。”

  “我想聽,”羅峰說激動地說,“我最喜歡在垃圾里尋寶了,就像在海灘撿貝殼一樣。能說嗎?”

  “你呢?”紀曉明對鄒學明說。

  “我講不講都無所謂,”鄒學明說。

  這時,羅峰拍了一下鄒學明的肩膀說,“不能不講義氣,反正都是歷史,講講。別忘了,兄弟在幫你拉近與曉明大哥的距離?!?p>  鄒學明猶豫了一下,說,“曉明大哥,既然說了辯證思維看問題,那么就講講,說不定阿夫也有收獲?!?p>  “少說服從多數(shù),”紀曉明對紀曉夫說,“妹妹,做人要客觀地評價人,不能太主觀,否則吃虧。就像你任由羅平欺負一樣,一直太主觀了?!?p>  “好,好,好”紀曉夫不耐煩地說,“講,講,講,不要拿我說事。”

  “好,我講一下,‘兒皇帝’石敬瑭的成就與施政”,紀曉明淡淡地說,“首先說一下施政,在稱帝之前,石敬瑭不管是自己還是治理地方政務(wù),都很節(jié)儉,但做了皇帝后就開始奢侈起來,他的宮殿都用黃金、美玉、珠寶等物裝飾得富麗堂皇,建國之初,首都定在洛陽,后來又嫌其破舊,就遷都汴州也就是今河南開封,將汴州升為東京開封府。

  為了鎮(zhèn)壓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許多殘酷的法律,施加的刑罰也多是一些慘不忍睹的方式就是割舌頭,將人肢解,灌鼻子,放在鍋里蒸煮等等。許多酷刑就是從這里尋找的典故。

  此外,他對于士人也不信任,覺得他們不為國家著想,只知道為自己的子孫謀利,所以石敬瑭又像后唐那樣重用宦官,使宦官勢力重新抬頭。

  為收復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權(quán)花費了430年。

  其次在軍事上,石敬瑭在后唐滅后梁之戰(zhàn)中屢建奇功,因此進入汴京,滅亡后梁,在后唐莊宗李存勖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中,石敬瑭與后唐末帝李從珂的功勞最大。

  后唐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效節(jié)指揮使趙在禮于魏州發(fā)動兵變。后唐莊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也發(fā)生了兵變,與魏州的叛軍聯(lián)合一起擁戴李嗣源為主。李嗣源本想班師回朝請罪,石敬瑭則勸他奪取汴州也就是今河南開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別無良策,只得接受了這個意見。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奮勇,親統(tǒng)三百驍騎為前鋒,搶占汴州。然后又回兵渡過汜水也就是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直取洛陽。

  再次是外交上,石敬瑭為了謀求自保,向遼太宗求救。表示愿意稱臣于契丹,并答應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禮,而且在事成之后把雁門關(guān)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獻與契丹。打敗唐軍后,接受耶律德光的冊封為晉帝,他信守前言,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只有34歲。

  最后是關(guān)于幽云十六州的形勢,石敬瑭當皇帝后,常常得接待來宣詔的倨傲契丹使者,而且要跪地拜受契丹主耶律德光的詔敕。石敬瑭天福年間,后晉朝廷為了免起兵端,上上下下對契丹人尊敬無比,但契丹的使者來后,無禮驕橫、橫加斥責時有不得不卑躬屈膝地應酬。大臣中除了桑維翰少數(shù)幾個人外,都對契丹人有氣,主張抵御契丹。石敬瑭也曾動搖過,但看了桑維瀚的長篇奏折,又覺得當兒皇帝好處較多,所以一直到死也沒有自己扔下兒皇帝這頂帽子,還是他的兒子為他出了一口惡氣。雖然石重貴最后由于主將投降而流亡契丹,但兩次戰(zhàn)勝契丹兵還是對于中原人民的抗遼斗爭起了鼓舞和促進作用。石敬瑭卑事契丹,每年進貢帛三十萬匹,也不能絕對說沒有一點好處,他當皇帝的六年在客觀上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短時的安定,但是,割讓十六州又使他的這一點點小功勞化為烏有,因為他的兒子在抗擊契丹時已經(jīng)沒有險要可守,終使中原又遭戰(zhàn)火蹂躪。

  那么歷史評價有許多比如,李從珂說他‘石郎于朕至親,無可疑者;但流言不息,萬一失歡,何以解之?’劉知遠說他,‘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傻鹿庹f他,‘吾三千里赴難,必有成功。觀汝氣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诱f他,‘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旰食宵衣,禮賢從諫。以絁為衣,以麻為履?!呈貥s說他,‘公明宗愛婿,富貴相與共之,憂患亦宜相恤。今天子播越,委計于公,冀圖興復,乃以此四者為辭,是直欲附賊賣天子耳!’郝經(jīng)說他,‘稱臣呼父古所無,石郎至今有遺臭。’蔡東藩說他,‘惟石敬瑭乞憐外族,恬不知羞,同一稱臣,何如不反,既已為帝,奈何受封,雖為唐廷所迫,不能不倒行逆施,然名節(jié)攸關(guān),豈宜輕隳!’

  他的成就是成為了一方霸主,而他的求和態(tài)度讓后來的汪精衛(wèi)和溥儀向日本投降建立‘偽政權(quán)’提供了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這些都是為人不齒的?,F(xiàn)在,外觀歷史,民族大融合,許多人覺得也沒那么屈辱。反正,他們的后輩都在一起。但是,對于當時一個國家是應該有自己的氣節(jié)的。弱國依附于強國這是事實,但讓自己國家變強才是王道。

  ‘兒皇帝’石敬瑭告訴歷史,‘弱國無外交’。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獜姶笃饋淼脑颉?p>  他的存在就是一個警鐘,讓人知道自己應該做與不應該做。他也有自己的氣節(jié),否則不會做皇帝,更不會用酷刑來滿足自己內(nèi)心深處害怕人說的小心思。

  民族不自信,經(jīng)濟是發(fā)展不起來的,自身不夠強大,只能跪著向別的國家稱臣納貢?!?p>  “對,”羅峰同意地點點頭說,“石敬瑭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兒皇帝’,弱國稱臣,這在歷史上確實有那么幾例。這對北宋政策影響比較大,兵弱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雖然唐末已經(jīng)發(fā)明火藥武器,但是宋朝卻只顧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致使后來西方用我國的發(fā)明打開了我們的國門?!?p>  “嗯,嗯,”紀曉夫點了點頭說,“我同意。‘兒皇帝’確實是一個警鐘?!?p>  “是”,鄒學明也點了點頭說,“如果沒有‘兒皇帝’的甜頭,北宋也不會談判時被要求納貢稱臣的條件。建都都是開封,應該有一定影響。而且它相差不過百年?!?p>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