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楚軍營地!
項羽看著虞姬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的小妾,西楚屠雄楚霸王項羽第一次低下的高傲的頭,自己殺六國之人,滅秦民百萬,項羽趨向敗局面對虞姬酌酒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看著項羽無奈的搖了搖頭,愴然拔劍起舞,舞姿優(yōu)美驚鴻一幕,歌和之嘆息道:“秦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p> 虞姬殉情,楚霸王項羽悲痛無比,還沒有等項羽晃過來,白起大軍殺到,楚霸王項羽抱住拔劍斬掉虞姬的首級,拿著頭顱逃跑,白起讓劉邦、周勃、王離、陳賀留守后,帶著李信等還建在的秦國老將連夜攻擊楚霸王項羽。
另一邊,百越之地。
一個兵卒手中端著一份竹簡,低著頭從門外走進來,堂上坐著一個將領(lǐng)模樣的人,身上穿著一身華袍,模樣看上去不過三十左右,正坐在桌案之前,手中拿著青銅酒樽自酌自飲著。
“何事?”
“將軍,國中來簡?!?p> “拿來我看,你下去吧?!?p> “諾!”微微躬身,士兵才是快步退去。
趙佗一旁的一直沒有說話的門客此時才輕笑了一下行禮問道:“將軍,不知是何事,致您如此?”
“自己看?!?p> 門客笑著拿過了桌案上的竹簡看起了起來,大意是召南越之地領(lǐng)將趙佗率百越駐軍回關(guān)而守。
趙佗是當年跟隨主將任囂攻入百越之地的將領(lǐng),他們攻入百越之地后,就在此地駐守并數(shù)年管轄此地。
任囂病故后,他就成了主將為守,和秦國也是少有往來,如今卻是要他再回那秦國為將,定那秦國的亂象。
門客看著趙佗一眼,淡笑著說道:“將軍,回去駐守關(guān)中,恐怕這百越之地是要易主了。”
“你想說什么?”
“我只是替將軍不值而已。”
“繼續(xù)說!”
門客松了一口氣,繼續(xù)說道:“將軍,國中各地旱雪,就連關(guān)中之地都難耕種,幾乎無有糧產(chǎn),實乃天降重責,先皇又逝??置駚y四起,秦皇才欲要穩(wěn)固關(guān)中而鎮(zhèn)內(nèi)外。”
酒樽輕舉,趙佗笑道:“不去?”
“如今天下亡秦之勢以顯,余軍分散難聚,已近天下皆亂,亡秦存秦皆在將軍一念,若是秦亡,將軍亦可自立矣。”
趙佗拿起桌案上的竹簡遞到了門客的面前:“拿去燒了,我們什么也不知道,你明白?”
門客捧起了竹簡,將那竹簡扔入火中燃起。
…………
夕陽如血,映照在烏江之上,波光粼粼中仿佛吞噬了一切生機。
項羽,這位曾經(jīng)的西楚霸王,此刻僅率八百鐵騎,如同孤狼般在戰(zhàn)場上奮力廝殺,每一聲戰(zhàn)吼都震得天地色變。
他們穿越了重重敵陣,如同鋒利的刀刃在血肉之海中劈開一條血路,直至烏江之畔,那里,虞姬的英靈似乎還在輕輕嘆息,她的首級被項羽親手安葬于江邊,周圍野花搖曳,卻更顯凄涼。
項羽立于江邊,目光如炬,穿透了眼前的重重迷霧,直抵那遙遠而模糊的江東故土。追兵如潮水般涌來,馬蹄聲、兵器交擊聲、以及士兵們的吶喊聲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曲悲壯的戰(zhàn)歌。
項羽揮劍,劍光如龍,每一次揮砍都伴隨著敵人的倒下,但敵眾我寡,形勢愈發(fā)危急。經(jīng)過一番慘烈的大戰(zhàn),項羽身邊僅余二十八騎,他們背靠背,面對著四面八方的敵人,眼中沒有恐懼,只有對主公的忠誠與決絕。
這二十八騎,是項羽最后的驕傲,也是他最堅實的依靠。
就在這時,烏江亭長劃著一葉扁舟,逆水而來,他高聲呼喊,聲音中帶著幾分急切與真誠:“霸王,速上船!江東雖小,亦有千里之地,百萬之眾,足以圖謀東山再起!”
項羽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他緩緩轉(zhuǎn)身,望著那片熟悉的江水,心中五味雜陳。
“武安(白起),吾自起兵以來,歷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所向披靡,未嘗一敗。今日,雖敗于冠軍侯之手,但吾之傲骨,豈能輕易折損?江東父老待我如子,我何顏再見他們?”
項羽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重錘般敲擊在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
說話間,敵軍已逼近至眼前,箭如雨下,項羽卻渾然不懼,他輕輕撫摸著陪伴自己多年的戰(zhàn)馬,眼中滿是不舍。
“此馬隨我征戰(zhàn)多年,今日,吾將其賜予你,望你好生照料?!?p> 言罷,項羽將戰(zhàn)馬推向亭長,自己則毅然轉(zhuǎn)身,面向蜂擁而至的敵軍,準備迎接最后的決戰(zhàn)。
大軍迅速將項羽等人團團圍住,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血腥與絕望。
但項羽卻如同戰(zhàn)神附體,以一當百,他的每一次沖鋒都讓敵人膽寒,每一次揮劍都伴隨著敵人的哀嚎。
然而,英雄終有末路,在無盡的戰(zhàn)斗中,項羽的體力逐漸耗盡,但他的眼神依舊堅定,仿佛要將這份不屈的意志永遠鐫刻在天地間。
這一刻,烏江見證了一位鸮雄的隕落,也銘記了一段傳奇。
項羽在失去意識之前看著向惡鬼一樣沖過來的士兵,又想起了巨鹿之戰(zhàn)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zhàn),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破釜沉舟,何得瀟灑,破咸陽,思鄉(xiāng)得富貴不回故鄉(xiāng),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典故項羽錦衣夜行),何人知!
項羽死了,徹底的帶著不甘和悔恨離開了黑暗的人間,楊喜斬下項羽的腦袋獻給王偉駿,王偉駿無奈嘆氣,讓人將項羽和虞姬合葬。
霸王離去,白起有點惋惜,片刻以后帶著眾將向鄴城出發(fā),劉邦被留下善后,這時候一個少年將軍策馬來到劉邦面前笑道:“言項王之屠雄也。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p> 劉邦驚訝的看著少年將軍,說道:“敢問將軍大名?”
“漢王,我家主人想見汝!”
“見吾?”劉邦一臉懵-逼的問道:“何人?”
“助漢王成為天子的賢臣,張良!”
在歷史上劉邦便順從民意,設(shè)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立即開始攻略周邊郡縣,先是攻胡陵、下方與,與泗水郡監(jiān)平大戰(zhàn)于豐邑,破之。
后來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帝,劉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呂雉改稱皇后,太子劉盈稱皇太子。
劉邦最初定都洛陽,后根據(jù)戍卒婁敬的建議,定都咸陽以東的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建立漢朝后,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所有重臣全座在宴席上,劉邦這時候看向張良笑道。
“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也!”劉邦對張良隔空敬酒。
“陛下謬贊!臣不敢!當不起!”張良立馬回敬酒道。
“當?shù)闷?!”劉邦說完自己又滿上了一杯酒,對著蕭何隔空敬酒道:“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也!”
蕭何沒有像張良一樣,沒有說話,笑著回敬酒,而劉邦看著韓信道:“論領(lǐng)兵百萬,決戰(zhàn)沙場,百戰(zhàn)百勝,我不如韓信也!”
“那是,想當初陛下,問信他可以領(lǐng)多少兵馬,信說十萬耳,信領(lǐng)兵百萬,是陛下英明也!陛下干!”在劉邦還沒有說完,韓信直接打斷道。
劉邦尷尬一笑喝下酒接著說道:“論沖鋒陷陣,斬帝之勇,我不如樊噲也!季得噲信,而得百萬大軍也!”
“哼!信羞于噲為伍也!”韓信又一次打斷了劉邦的話。
“你說什么!”樊噲大怒,很快被人攔住,在慶功宴后,劉邦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
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shù)慕y(tǒng)治效果。
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
包含(盜法、賊法、網(wǎng)法、捕法、雜法、具法、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征收、主要規(guī)定征發(fā)徭役、城防守備加上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的《九章漢律法》。
劉邦又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劉邦做了皇帝,也采取措施對皇權(quán)進行了鞏固,各地的異姓王,有兵將,還三心二意。
其他將領(lǐng),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斗不止,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
還有原先六國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輕心,燕王臧荼、臨江王共尉兩位被項羽所封的諸侯王率先被平定;韓王信聯(lián)絡(luò)匈奴,劉邦親征匈奴,被匈奴大軍圍在白登,史稱“白登之圍”,后來得到張良幫助得以脫身,其后韓王信叛逃匈奴被帶兵誅殺、趙王張敖因部下謀反而被廢為侯;有人告發(fā)韓信謀反,劉邦發(fā)兵討伐。
但陳平卻反對,他說楚國兵精糧足,韓信又善于用兵,發(fā)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游云夢為借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后再抓他問罪。
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
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范蠡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jù),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襲擊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呂后。
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后采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后被斬于長樂宮鐘室,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梁王彭越、淮陰侯韓信被廢后皆因呂后而遭至慘重下場。
隨后淮南王英布起兵,劉邦晚年帶病征討英布時,曾對鎮(zhèn)守關(guān)中的蕭何不放心,蕭何后來聽從他人建議,霸占百姓田產(chǎn)、自污聲名而被下獄,劉邦醒悟后將其釋放,以為樊噲謀反,擔心他助諸呂作亂,后樊噲因陳平的保護而幸免。
劉邦殺白馬為盟,與諸將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p> 史稱“白馬之盟”。
周勃、灌嬰、夏侯嬰、雍齒、項他、陳豨、英布、共敖等人相繼死去,民間開始說劉邦“誅殺功臣”。
劉邦寵愛戚姬,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劉如意,為了皇權(quán)的鞏固,劉邦費盡心機。
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劉邦崩于長樂宮,燕王盧綰因劉邦駕崩又畏懼呂后,不得不逃往匈奴,劉邦葬于長陵(在-陜-西-咸-陽),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
而現(xiàn)在歷史改變,韓信被項羽斬殺,蕭何忠于秦朝,樊噲保護劉邦戰(zhàn)死,不過現(xiàn)在張良找到劉邦又會發(fā)生什么,還是白登之圍和白馬之盟還會不會發(fā)生,畢竟在白起的安排之下,匈奴被打怕了,匈奴此后數(shù)十年不敢南下,哪怕那長城無軍駐守。
劉邦帶著巨大的野心,跟隨少年前往張良所在之地,因為白起的回歸,很快就結(jié)束了項羽為首叛亂,大秦中興在望,可是眾人不知道事情,這段歷史的改變,只是讓大秦續(xù)命二十三年而已!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