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大人見諸葛文主動留下,本來腦子一熱也想跟著留下安置難民,但聽見諸葛文說城內的糧食還需要他去調度,他便跟著江知州一起進了城。
此時王大人又有些慶幸,自己領了這賑災的差事。
一來這是一個立功的好機會,二來他個人見識也增加了不少,對他之后的仕途,定然幫助不小。
除了運來的糧食外,望京城本來也有自己的糧倉,雖然糧倉里的糧食不多,但沒有皇上的同意,江知州也不敢貿然開倉放糧。
如今欽差大人帶來了旨意,江知州便馬上打開了糧倉,將糧食調配好,一部分運向了城外,一部分用于救濟城內百姓。
江知州在城內設置了救濟糧發(fā)放處,讓家中受災已經缺衣少食的百姓來登記領取。
為了防止百姓冒領,也為了防止家中有糧的大戶也來領取糧食,讓真正受災的百姓反而領取不得。江知州讓來領取的百姓都做好登基,同時還派了許多侍衛(wèi)維持秩序。
而運到城外的糧食,則由諸葛文全權調配。
諸葛文先召集了三十多名看起來狀況還算不錯的青壯年勞動力,讓他們分散開來,統計災民的人數,并按照難民的受災情況與身體狀況,將他們進行分類,以方便后續(xù)救治。
隨后又召集城內前來支援的士兵,在城外搭建起簡易的木頭房子,讓老弱病殘優(yōu)先進入房子內休息。木頭房子雖然御寒效果差,但好歹也能遮擋一點風雪。
青壯年們架起火堆,用大鍋開始蒸饅頭、熬粥,這些難民這么多日以來,第一次吃上了熱氣騰騰的饅頭。
吃飽了的難民,有了更多力氣,便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去修建房子。
諸葛文大概安置好難民后,便開始安排難民返鄉(xiāng)工作。
如此大批的難民,自然不能留在望京城內,如今最好的辦法,便是安排他們返鄉(xiāng)。
但他們受了災,家中房子塌了,沒有糧食也沒有御寒衣物,若想讓他們安穩(wěn)的活著,必須要先解決他們住處的問題。
到了夜間,運糧部隊也已經到了望京城外。
諸葛文將所有的御寒衣物都卸了下來,留在了城外,比起城內受災的百姓,城外的百姓沒有遮蔽之處,才更需要這些衣物。
諸葛文又命隨行的大夫熬了些驅寒藥湯,分發(fā)給老弱病殘的難民,至于青壯年,如今資源不足,他們暫時還喝不上。
于是倉促之下,諸葛文便陪著難民在城外過了一夜。
第二日,吃飽喝足的難民們,在諸葛文的指揮下,搭建臨時木房子,統計所有難民戶籍,準備物資,幫助他們返鄉(xiāng)。
吃了兩頓飽飯后,難民們對諸葛文的信任度更高了,也愿意聽從他的指揮。
期間有幾個鬧事的難民,借著諸葛文物資分配不均為由鬧事,也被其他難民攔了下來。諸葛文的分配最是合理不過,那些老弱病殘本身就該拿到更多御寒物資。
有了生的希望,大部門難民們道德回歸,如果能順順當當的活下去,沒有人會選擇做一個惡人。
如顧涼所料,諸葛文等人所帶的物資,根本不足以抵抗望京的災情。受災百姓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在如此寒冬之下,重建家園變得愈發(fā)艱難。
好在顧涼和宮翎收到望京的求援奏章后,就已經安排了新的賑災物資,同時派遣了顧涼的四哥,大理寺少卿,顧城作為運糧官,押送糧食前往望京。
此次災情雖然嚴重,但因為有了皇上皇后的先見之明,災情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這時無論誰參與到賑災這件事情中來,都會成為有功之人。
顧城不過二十五歲,若是按資歷,輪不到他來做這個運糧官。但天氣實在大寒,又臨近新年,年紀大的不愿意舟車勞頓,說不定功沒掙到反倒折在路上,年輕一輩的要不是資歷不足,要不就是吃不得苦的世家子弟。
宮翎早朝上討論此事時,還是攝政王宮無憂推薦了顧城。
沒有別的人選,顧城又挑不出什么錯來,所以他便受命帶著糧食趕往望京。
待望京的第一批物資以及當地豪紳捐助的物資用得差不多時,顧城也帶著糧食趕到了望京,正好解了諸葛文與江知州的燃眉之急。
至于欽差王大人,在望京災情好些之時,便繼續(xù)往前去,發(fā)現還有些城鎮(zhèn)也或多或少受了災,好在災情遠遠不及望京嚴重。
賑災事宜忙得如火如荼,而新年的日子也在逐漸逼近。
王大人、諸葛文與顧城等人,這個新年,都留在了外。受到災情影響,百姓們也沒有過年的心思,是以望京等地,半點新年氣氛也無。
帝京,收到災情穩(wěn)定下來情況匯報奏折的宮翎,也放下心來。
這次冰災來得突然,雖然后續(xù)賑災事宜安排得十分妥當,但前期還是有不少百姓損失慘重。
諸葛文等人忙完了賑災一事時,便召集了人手去處理那些凍死的難民尸體,有親人在世的就來認領,無人認領的,便統一埋葬在了一塊大墓地,也算是為那些凍死的難民,了了身后事。
令顧涼沒想到的是,因為這次冰災,本來她預計至少要三年才能從帝京推廣出去的求知堂,在望京等地快速的發(fā)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