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
1273.【自己卷自己】
今年六月底我有一個某通的網(wǎng)購快遞,物流顯示已經(jīng)到了本市的快遞分部了,卻遲遲不配送,一等就等了半個月,站點電話打不通,打總部電話的AI客服又永遠是那套話術。最終無奈只能退款,讓賣家自己處理。
一個多月后,在我已經(jīng)淡忘了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包裹奇跡般地派送過來,面目全非。我打開一看里面都亂七八糟了,氣不打一處來。當時我已經(jīng)找了另外一家重新下單,遂以為是第二個賣家的快遞,就跑去平臺與賣家理論,賣家十分奇怪:物流顯示這一單還在路上,你怎么就收到貨了?我回想半天,才反應過來這是之前遲遲未派送的那一單,恍如隔世。
這幾天又有一個包裹,同樣是那個某通快遞,眼看著到了分部站點,一個回轉,二話不說幫我退回了賣家發(fā)貨地,連一個電話都沒打。我就奇怪了,趕緊打電話給快遞公司,同樣分部電話打不通,總部電話的AI客服永遠是那套話術。好不容易聯(lián)系到人工客服,幫查了查,說是賣家召回的,讓我跟賣家協(xié)商。我就轉而質問賣家,于是賣家弱弱地給了我一個截圖,是快遞客服發(fā)給賣家的,上面顯示:客戶拒收,理由不想要/不喜歡。
嘿,邪了。
這真是給我氣笑了,下樓就跟快遞超市的老板理論??爝f超市老板一聽,說,哦,那個某通停運了,叫賣家別再發(fā)那個快遞了~
快遞停運聽說過,不過一般是在春節(jié)期間,沒聽說過這種平臺大促的熱門時節(jié)還能停運的。到了這時,我才醒悟過來要去查查到底怎么回事,查了才知道,從年中開始,我們這地方的某通快遞小哥集體罷工跑路,造成了快遞倉庫上萬件快遞積壓,臺風天都被水泡壞了,里面的生鮮更是慘不忍睹。直到暑假,才雇了一些清澈的大學生過來分件派件,把積壓的快遞分派出去一部分,現(xiàn)在暑假結束了,某通再次癱瘓。
難得聽說在如今的天朝上國還能有工人罷工的事情。據(jù)說還是那個某通太便宜了,快遞員辛辛苦苦干一個月,路邊翻垃圾賣紙皮的老人家都比他賺得多。一個巨大倉庫全盤人工分揀,40度高溫下只有一兩臺落地電風扇在吹,實在是太過壓榨底層了最后只能倒閉,卷死自己。也是有些平臺打價格戰(zhàn)太狠,我一直奇怪兩三塊錢還包郵的東西到底是要賺什么,狠命壓縮快遞價格,最后全盤崩潰,傷害的還是買家。惡性循環(huán)。
接著我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平臺很多商家不接受指定快遞,所以他非要賺那點利潤發(fā)某通,還拿他沒辦法了??嗫谄判母头忉屵@個沒法寄到,會增加退貨率,他死活就是不肯發(fā)別的快遞,要求加錢發(fā)某豐都不行。住在市中心居然還有快遞不到的情況,我也是服了,什么奇葩事。
********************
1274.【謝】
我住的小區(qū)門禁刷臉,每次經(jīng)過都會說一句“謝謝光臨”,然而有一次機器抽風,卡bug了,“謝,謝,謝”了半天沒給我開門。
于是家中小兒面無表情走過來刷臉,機器爽快放行。
我說,為什么你一刷臉它就給你“謝謝光臨”,我刷就“謝”個半天沒下文?
家中小兒說,它想跟你說的肯定是“謝,謝,謝,謝絕入內”(?_?)?。
********************
1275.【DIY】
上個月,我爸夢見我外公說老家縣城的房子漏水了,讓我爸回去給修繕一下。
我媽是家里長女,結婚時我舅都很小,所以那年頭家里有什么事我外公都喜歡來找我爸幫忙,做個木工,做個配件,修理用品之類,我爸也樂意去做點手工活。
現(xiàn)在物資豐富了,我和家屬同志有點看不上我爸那種自己去外面找來的現(xiàn)成原料diy的物件,好用,但是不配套也不上檔次,而且城里根本不像縣城和農(nóng)村那樣還能淘到免費現(xiàn)成的好木頭好竹根真皮毛之類,城里想要免費原料只能去人家的舊物堆里去撿。我們就勸他別折騰了,好好養(yǎng)老,缺啥網(wǎng)上都能買,不差錢。我爸有點失落,之前仍舊時不時去我外公家各種diy,也就那倆老特欣賞我爸的手藝,也不在乎現(xiàn)在能找來的原料多差,好用就行。
于是我爸夢見去世的外公叫他回老家修繕房屋,我們就開玩笑說我爸閑不住又手癢想找活干了。
沒想到過了幾天,我舅真的說老家縣城有人打電話說我家老房子漏水了,叫我媽和我舅趕緊回去看看怎么修繕。
而我爸連工具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說他前幾天就知道這事了。
********************
1276.塘
我們這邊很多個設區(qū)市都有叫做“塘”的地名,前面冠以數(shù)字,從頭塘到十塘都有,而且好幾個市下面都有叫“二塘”“四塘”“六塘”的地方,包括我老家縣城。盡管我老家縣城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納入了新市區(qū),但我外婆仍舊會把那個地方稱作“二塘”而不是新市區(qū)的名字甚至不是縣城名。
這個塘和“錢塘”“瞿塘”不一樣,是個計量單位,起源于古代的郵驛制度。在古代的官方郵道上,會每間隔一定距離設立郵驛站,為郵差提供必要的車馬和食宿。這些驛站在宋代和元代被稱為“鋪”或“急遞鋪”,正如北方看到的“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等。明清時期,這些郵驛站又被稱為“塘”,稱為塘訊,與“鋪”合并,有傳遞軍情、關卡駐防、公務傳遞等作用,每隔十里設立一個塘,形成了塘鋪合一的格局。因此,從府城出去的郵驛站前常被加上序數(shù),一條官方驛道就往往被冠上幾塘的節(jié)點,驛站附近地區(qū)往往就以幾塘稱呼。
如今交通更為發(fā)達,雖然這些古驛道和郵驛站不復存在,“塘”的序數(shù)也不再完整,但是人們的習慣稱呼還是一代代人流傳下來。
想起我在老家縣城讀初中的時候,英語課上學習“Where are you from?”的問答句式,英語老師叫了許多個同學上臺與她做對話練習。老師問:Where are you from?同學一般都會回答“I'm from China.”“I come from Guilin.”之類,然而最后有個同學語出驚人——“I'm from Six Tang.”
全班頓時安靜,連老師都沒反應過來“Six Tang”是哪里。
過了幾秒鐘,才開始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