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御書房
高高坐在龍椅上的慎仁帝端著香茶細細地品著,透過杯中裊裊盤升的霧氣,他注視著龍案前喋喋不休的老太師,一臉若有所思。
莫非人一旦上了年紀,都喜歡嘮叨個不停?
太后如此,皇后也是如此;史部尚書如此,眼前的老太師也是如此。甚至年紀輕點的忠勇侯蕭正也是如此。
哦,是了,忠勇侯現(xiàn)在是忠勇伯了。前任忠勇侯努力地把自家的門楣降了一格,唉,真是不肖子孫啊……
膚可不像他忠勇侯老蕭,自登基以來對國是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作出的決策既快又準。這些年整個帝國上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絕對沒辱沒先帝祖宗們的寄托和信賴。
嘿嘿,最重要的是朕一直喜歡沉默似金從不愛嘮叨碎嘴??磥砟w的年紀還不大身子更是棒棒的,或許還能再戰(zhàn)個五百年。
慎仁帝喜滋滋地胡思亂想著,聽著顧老太師絮絮叨叨的話也不覺得厭煩。
“陛下,老臣覺得這套識字之法全帝國推廣后實在是大有可為,于帝國大有裨益……陛下,陛下?”
顧老太師皺著眉頭喊了幾聲,見慎仁帝依然目無焦點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樣,見怪不怪的他只有無可奈何地暗暗長長嘆了口氣。
說話這慎仁帝什么都好。每天的上下朝準時,對待政務(wù)兢兢業(yè)業(yè),折子的朱批精細及時,也從不隨意大發(fā)天子脾氣,還能聽取臣子的各種建議。此外帝王生活還堅持勤儉節(jié)約,守規(guī)自律,實在是位不可多得的仁帝。
不過他有個顯著的缺點,就是喜歡漫無天際的走神。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走神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長。
一個個臣工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組團偷偷私下詢問過太醫(yī)有關(guān)情形。
得知情況后的太醫(yī)們俱是如臨大敵,借著皇后的幫忙尋了個機會仔仔細細給慎仁帝檢查了遍身體,結(jié)果并沒找到什么異樣。
臣工們再三確認后這才放下了心,慢慢地對慎仁帝不時的走神也就習以為常了。
畢竟身為帝王也是要休息的嘛,在某些芝麻蒜皮的小事上走走神,可以理解。
顧老太師這樣一想,氣得花白的胡子都在打著哆嗦。
這可是老子花了幾個通霄精心寫出來的折子,絕對不是什么雞毛蒜皮的事情。里面的內(nèi)容有理有據(jù),操作性極強。這政令一旦實施,在未來的史書上絕對會重重留下一筆……
嘿嘿,要是上面坐著的家伙是本太師的兒孫,先打斷左腿再打斷右腿,然后讓他用手在祖宗牌位前表演倒立,地上再撒些雄黃……
老太師在心里快意恩怨。
又過了一會,連咳了幾聲的顧老太師見慎仁帝還沒回神,只好瞪了幾眼站在一邊的貼身太監(jiān)趙懷德。
趙懷德雖然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精神卻是一直不錯。一身赫紅色的內(nèi)務(wù)袍穿得端正,整天笑咪咪,讓人一看就心生好感。
收到顧老太師的提示,他遲疑了下才笑咪咪俯過身去,小聲喊道:“陛下?陛下,顧老太師還在等陛下您的指示呢?”
趙懷德一連喊了好幾次,慎仁帝這才回過神來。
“啊,太師還在啊?”慎仁帝尷尬地咳了幾聲,笑道:“這些天里各地的奏折繁多,朕忙得膳都來不及用……剛才說到哪了?你繼續(xù)。”
顧老太師邊假著看手上的折子邊翻了個白眼,朗聲道:“回陛下,老臣剛才說到拼音識字法。”
“對對,拼音識字法?!?p> 慎仁帝連連點頭,低頭往龍案上老太師呈上來的折子一看,眼角跳了跳,心就累了幾分。
這什么拼音識字法寫得這么厚,這到底是遞給朕的折子還是外面酒樓書間的戲文?這得寫了多少字啊。
顧老太師一看慎仁帝又是走神的前奏,急得聲音又提高了些。
“陛下。先秦時期嬴制定書同文車同軌,締造了我們整個夏民族的強盛及認同感的開端,其一統(tǒng)六國更是被譽為千古一帝之始皇帝?!?p> 慎仁帝點點頭,腰挺直了點態(tài)度端正了些,他敲了敲擺在面前的奏折遲疑地問道:“始皇帝之功績世人皆知,不過和眼下的折子有什么關(guān)系?”
顧老太師松了口氣,回道:“回陛下,始皇帝之功名垂千古無人能敵,不過后世帝王也不是只有仰望。據(jù)老臣估計,陛下面前的折子或許同樣能讓陛下與始皇帝一樣名垂青史留芳百世。”
“是嘛?太師在這里面都寫了些什么?”
慎仁帝呼吸都急促了幾分,連忙端起那厚厚的折子仔細地瞧著。
顧老太師一看有戲,趕緊趁熱打鐵。他道:“回陛下,始皇帝規(guī)定了世人書同文車同軌,不知道陛下有沒有意識到字同音的重要和緊迫性?”
“字同文、車同軌,字同音?”
慎仁帝眼前一亮。
他飛快掃了幾眼折子上面的內(nèi)容。奈何折子上字太多,他一時找不著重點,只好迫不及待地問道:“太師,這……就是字同音?”
老太師欣然拱手。
“陛下果然慧眼如炬,老臣折子里所奏報正是字同音。”
“其過程老臣已經(jīng)在太師府的數(shù)十幼童中作過測試,簡單可行。各種數(shù)據(jù)折子中一一真實可查。日后這字同音若是在整個帝國推廣開來,屆時四海子民的溝通將不再是障礙。”
慎仁帝聽完,不由又多看了幾眼案上的折子。
老太師咳了咳,繼續(xù)放炸彈。
“陛下,若是以此法為契機,召集全大凌帝國的大材大儒將所有漢字發(fā)音與字意造就成典,比如仁慎大典。從此以后天下學子讀書認字前,此典必然人手一本。屆時陛下之功……”
顧老太師及時閉上了嘴,沒再說下去。
慎仁帝眼睛更是發(fā)亮。
不用太師明言,他身為帝王,幾乎一瞬間就了然這字同音的重要性。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吧,慎仁帝登基后的第二次科舉。
新帝新氣象,帝國權(quán)力交接平穩(wěn)導(dǎo)致四方邊境的異動平息,放開手腳的帝國處處百廢待興急需各類人才。那次科舉恰逢其會,幸好的是那次科舉也是人才倍出,一時喜得慎仁帝大展眉頭。
那個最出色的舉子叫什么來著?
慎仁帝想了好大一會兒才想起他的名字:林凱。